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我的就业“工具包”丨小学期“炼”技能,毕业生成微短剧市场“香饽饽”

河南日报

“头再向右一点,面光再补一点。完美!”7月1日,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一间机房里,融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2级的学生们正在通力完成一部AI短剧制作。随着鼠标点击,屏幕上的AI人物一步步“演绎”出剧本里的动作,向前推进着剧情。

该专业学生武冰冰刚完成第10集的一幕剧情,正在对人物表情进行微调。“我一直爱看动漫,没想到有一天能亲手制作。”武冰冰十分激动,看着人物在自己手中活灵活现,他更坚定了在这个领域继续深造的信心。

场景、角色、道具……让文字剧本变身AI短剧,过程并不简单,为何学生们能手到擒来?

秘密就在小学期的课程里。

什么是小学期?融媒学院教师吴庆娜介绍,学校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将传统两学期改为三学期,即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和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课程。

“这个小学期,学院应对微短剧市场变化,为不同年级学生打造了多元化课程。”吴庆娜说,比如让学生直接参与校企合作AI微短剧项目或进组体验微短剧全流程制作;采用传统微短剧拍摄形式,以师生共创方式拍摄校园题材微短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目前,学院与北京聚力维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的AI短剧《错金簪》已经完成,近期将在红果、抖音等头部平台发布。

“以往,AI短剧要进行角色建模、动捕等,需要大量专业知识支持。现在,学生们系统学习一个月,每人每天产出20—30秒的有效镜头,全项目组学生大概3周时间就能‘杀青’15集的剧本。”企业方教师陈家豪指着操作平台为记者演示,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赛博导演”软件,内嵌“赛娲”大模型,能够实现一键生成场景、角色、动作及情绪等,通过构图、运镜、光线等调整,学生们就能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AI微短剧作品。

学得快,得益于硬件升级,更得益于日常课程与市场的不断接轨。

课表上,微短剧创意、微短剧全流程制作、影视表演、分镜写作、影视照明、影视后期特效等课程应有尽有,这让陈家豪很意外。“课程与市场需求十分契合,比如构图、打光、站位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通过实战训练进阶,很快就能上手。”

校园里,2023级学生刘文波正在和同学一起拍摄微短剧,刚刚结束的进组课程让他在拍摄思路上开阔了许多。

从定妆到杀青,刘文波用4天时间完整跟了一个剧组,制片助理、场务、场记都体验了一遍,他还客串了一个角色。“全新的体验,只有跟了组才会明白,剧组、市场是什么样的,更清楚自己的差距和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让学生在短剧市场上走得更远?融媒学院选择了加快转型升级。“学院紧跟市场人才需求,聚焦微短剧领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建课程,融入创意、拍摄、制作、演绎及配音等内容,对课程进行优化。”融媒学院院长郭琳媛介绍,依托校企合作,引进一线技术人才,利用企业顶岗及真实化项目教学,锤炼出一支思维前沿、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发挥各专业优势,比如,突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意策划能力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演绎配音能力等,形成微短剧人才全链条培养模式。

人才质量怎么样?市场说了算。6月21日,河南微短剧行业首场专项校园招聘会——2025年河南省微短剧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上,省内外60余家微短剧制作机构带着超3000个岗位前来揽才,超60%的岗位收到有效简历,其中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编导等专业毕业生初步就业意向率超50%。

“微短剧已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催生大量新职业与新岗位。”郭琳媛表示,学校在新校区投资建设高清实验室、摄影棚等,未来,微短剧方向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河南微短剧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配专业人才。(河南日报记者 樊雪婧)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