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州举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牛洁文河南省教育厅供图

昨日,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州举行,活动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承办,主题为“大学与创新”。

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数字化时代高水平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产科教融合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一起听听来自各位专家的精彩观点吧!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

让学校成为人才的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

“有组织科研”,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分享的关键词。据介绍,高校的“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多元导向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校成为人才的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采取了高校、医院、保险公司、平台合作的形式,推出人才‘红卡’医疗服务新模式。”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丁奎岭分享了该校的做法。

对于人才的“好政策”,只是一个缩影,怎样做“有组织科研”?丁奎岭从多方面进行了分享。

比如,他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等。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丁奎岭的分享中有很多亮点。比如,在回答“有组织科研的关键是什么”时,丁奎岭提到一点——管理评价建立“特别的机制”——弱化具体指标的对照性检查,看重科技问题的解决情况、进展突破、具体贡献。“既要容忍失败,又要看实质贡献,把‘考评员’‘管理员’变成‘陪伴者’‘助推者’。”丁奎岭说。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社会走在了大学前面?大学要直接与社会、世界对话

“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社会走在了大学前面。”有“网红校长”之称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言辞恳切,一语道出了当下的常见现象。不过,在他看来,这正是验证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要抱怨,也不要自我惭愧,这就是规律”。

王树国表示,社会在发生着巨变,世界在发生着巨变,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以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的、封闭的小圈子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的深刻变革和必由之路。

大学应该如何应对变革?王树国认为,应该回应“四个关切”。

第一,回应世界关切。深刻认识国际形势新特征、新动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第二,回应国家关切。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第三,回应社会关切。深刻认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大学的急迫需求。第四,回应人民关切。深刻认识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

“我们要一起迎接时代、抓住时代,一起努力,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王树国对未来充满信心。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

科技创新不能“束之高阁”,产学研融合的“北大经验”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分享的主题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记者注意到,其中,“开放”是关键词之一。

“大学不是‘象牙塔’,科技创新也不能‘束之高阁’。”他说,科技创新的问题来源于产业一线,成效最终也要到产业一线中检验。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他分享了几个“北大经验”: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强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构建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标准流程和高价值专利运营模式;坚持到企业找问题,帮企业找问题,到一线做研究,在一线出成果,开拓“市场出题、共同答题”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等。

分享中,他还提到了强化校地合作,做“全国人民的北大”以及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等。比如,国际合作项目有中俄数字中心、北大英国校区等。

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

河南大学“小目标”:2035年,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世界在变,社会在变,技术在变,但高校的教育模式变革相对滞后。”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列举了几个问题,比如,学科交叉还不够、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张锁江认为,河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前所未有,河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水平大学。那么,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大学应该怎么做?张锁江以河南大学为例给出了思路。

他说,新时代、新要求下,河南大学的新使命是“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社会进步的新动能”;河南大学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一流大学”。

“新时代的河南大学精神就是自信、拼搏、开放、创新。”张锁江总结。

此外,他还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小目标”:到2025年,国内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前移15~20名,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重要办学指标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30余项“世界首次”原创成果的“西湖密码”

不重人才头衔、不重论文篇数,这样“另类”的科技评价体系正应用于西湖大学。

当天,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通过线上的方式分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西湖实验。

施一公说,强而不尖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如何破局?施一公说,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结合点,处在变革最前沿,被视为国家崛起的引擎,在人类科技发展、文明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作为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相当于中国科教改革的试验田,它正是应高等教育改革之需而生。

当天,施一公分享了西湖大学在新型办学模式、新型治理体系、人才引进机制、特色育人机制、学科交叉机制、科技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做法。在科技评价改革方面,施一公介绍,该校有“六不重”:不重论文篇数、不重引用率、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获奖情况、不重人才头衔、不重专利数量。与此同时,还有“一重”:只注重研究成果是否在该领域不可或缺。

据悉,这一评价标准正是以创新为导向,在这一导向的引领下,2020年至今,西湖大学有30余项“世界首次”的原创成果诞生。“让更多的世界级科学家出自于中国的大学,让更多的世界级成果出自于中国的实验室。”施一公分享中的这两句话令人振奋。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