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下午,重庆市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同志,应邀到黄河科技学院做题为《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黄河科技学院主办、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承办。来自河南省委政研室、河南省委改革办、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科联、有关高校和智库、郑州市有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同志,以及黄河科技学院中层以上干部和师生代表,共600人参加报告会。
黄河科技学院40年校庆专题学术报告会会场
在学术报告会之前,黄奇帆一行在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杨保成等校领导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绿色校园展厅、黄河科技学院纳米研究所。
在专题学术报告会开场致辞中,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大白介绍了黄河科技学院基本情况,表达了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支持帮助的感谢之意。
专题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同志主持。
黄奇帆同志的学术报告持续两个半小时,系统深入地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为河南政产学研界尤其是年轻学子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大白开场致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主持报告会
重庆市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做专题学术报告
黄奇帆在报告中,首先梳理了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之后,从四大部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新对策。
第一部分,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和战略意义。改革开放40年,我国GDP增长约90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得益于我国的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全球化红利,以及大量的资源投入、资金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但过去40年大规模的资源投入、资本投入或者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难再靠这些方式方法推动我国今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的开放通道发生了边界条件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道路,是跟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要素投入、开放带动、强权掠夺和技术进步四种生产力发展途径中,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四种路径,就成为我国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二部分,新质生产力的三条创新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等于“360行”的技术进步。新质生产力是指人类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推动时代进步的都是技术创新、生产力创新。在人类发展中始终起着开辟新时代功能的板块,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的数字技术、新的生物医药以及新的高端装备、高端制造五个板块。这五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突破,都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与这五大板块直接相关的行业,主要是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围绕战略核心、未来方向的重点板块(五大板块或者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推动技术进步。二要将五个层次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工具创新、要素创新)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位置。三要抓住具有新质生产力技术缩影的四大件或五大件进入千家万户的时代机遇。每个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会转化出三大件、五大件,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会形成巨大规模的市场。
第三部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服务业生态、业态。任何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分工的细化,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带来服务业的进化。当今世界服务业具有三大标志:任何高端制造、高端装备、高端终端都镶嵌了大量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比重越来越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今后的十年,我国服务业五大比重会出现如下变化: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增加到35%、服务贸易比重提高至30%、全要素生产率比重提高至50%-60%、高附加值工业比重达到50%、独角兽股市市值比重达到20%-30%。
第四部分,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五种组织方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方式,包括公司制、产业链、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三国四方的托拉斯和产业互联网。每个企业都是龙头,每个企业都不是龙尾,大家脚碰脚,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一个托拉斯,成为具有较强世界竞争力的巨无霸。在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互联网智能平台中,云计算相当于人的脊梁骨,大数据相当于人的五脏六腑,人工智能就是人的大脑,移动互联网就是人的神经,区块链就是人的基因功能。当下招商引资招来一个产业互联网,相当于招来一个贸易中心、物流中心、设计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一举多得。
黄奇帆市长的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人员高度评价。普遍反映,黄市长的报告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宏阔,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前瞻性和操作性,是极为难得的高水平学术报告。
(刘晓慧)